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与未来能源学院成立于2025年5月30日,是赣南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赣南苏区振兴,深度对接江西省“1269”制造业行动计划与赣州市“7510”发展规划,整合我校材料科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资源而设立的创新型工科学院。

  学院秉持“智造未来,能动世界”的办学理念,坚持“智造即使命、人才即动能、融合即路径”的发展思路,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三大战略领域,构建“党建引领、产教融合、交叉创新、数智赋能”四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智能制造系统思维、未来能源前沿视野、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突出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与行业领军人才,全面实施学校“543”发展体系和“464”行动计划,助力建设高水平工程范式师范大学,力争成为服务赣粤闽湘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全国智能制造与未来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学院打造以“材料科学与智能制造”为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平台,重点布局“光电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合金材料与储氢技术、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四大研究方向。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5个硕士点;开设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半导体、新能源、电子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含跨学院双聘人员7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1%。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另有赣鄱英才、赣鄱俊才4人,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师德标兵、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5人,形成了“领军人才引领发展、骨干教师支撑教学、青年学者储备后劲”的三级人才梯队体系。

  学院科研平台设有中德未来能源联合实验室、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赣州市智能光充储一体化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赣州市稀土晶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赣南师范大学-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赣南师范大学-江西冠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智能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赣南师范大学-信丰超淦科技有限公司等四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此外,还拥有教育部“日新卓越”辅导员工作室、江西省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黄晖工作室、江西省教育系统黄晖劳模创新工作室三个思政平台。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面上/青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赣州市揭榜挂帅、赣州市重点实验室平台等省市级科研项目47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SCI论文总计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院创新实施“卓越工程师班+理工科创新实验班”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术导师、产业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推行“企业真实课题+双导师指导+就业资格认证”的特色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成果显著,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5项。

       众智聚能,智创未来。学院将聚焦四大研究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服务赣州稀土、锂电、光电半导体等优势产业升级,为江西省“1269”产业链提升和赣州“7510”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新材料与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未来能源新材料制造工程中心,打造赣粤闽湘区域智能制造高端人才集聚区和创新发展高地。

(相关数据截止2025年6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