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者说
【智·能者说】NO.1高进伟:扎根红土地 科技报国心
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

高进伟,智能制造与未来能源学院行政负责人,三级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得国际IAAM科学家奖、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江西省“赣鄱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南粤优秀教师、闽江学者客座教授等奖励荣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重大专项、广东省省市联动重点项目、江西省赣鄱人才项目、江西省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25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引10000次以上)、撰写中文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2件。担任广东省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赣州市智能光充储一体化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链行走新材料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能源学会专委会能源专家,还受邀担任爱思唯尔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s》(JCR 1区)主编等重要学术任职。

高进伟教授始终将“科技报国”作为人生信条。2024年1月,他决心扎根赣南苏区,牵头创建先进光电子研究中心,全身心投入革命老区振兴事业。在红土地上,他坚持党建引领科研创新,以实干践行使命担当,带领团队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攻坚,赋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科研报国:锚定国家需求,勇攀创新高峰

高进伟教授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2024年1月,他牵头成立先进光电子研究中心,整合物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资源,聚焦新型柔性导电薄膜、钙钛矿半导体技术等前沿方向。短短一年,中心便突破“新型柔性微纳金属网络透明导电电极技术”,荣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国产高端电子器件研发注入强劲动能。中心首年即获批校外竞争性经费521.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赣鄱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等重大课题悉数落地;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4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技术转化潜力显著。高进伟带领团队以“顶天”瞄准国际前沿,以“立地”服务产业需求,成为学校“543”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

党建引领:师生混编支部,激发“双核驱动”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高进伟创新构建“科研团队嵌入式党支部”,将师生党员混编管理,形成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双核驱动”模式。支部以黄晖教育部日新卓越工作室为依托,通过主题党日、学术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激发党员先锋作用。在党支部引领下,中心成员凝心聚力,全年承办6期“格致讲堂”,邀请15位国家级专家分享前沿成果;与赣州市冠英科技联合获批赣州市重点实验室,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团队获批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次,形成“领军-骨干-青年”三级梯队。高进伟用行动证明,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方能释放最大效能。

服务地方:产学研协同,赋能苏区振兴

作为扎根赣南的科研工作者,高进伟始终将服务苏区振兴为己任。他带领中心深度对接赣南“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与江西易辉光电、冠英智能、赣州超淦等企业合作,推动透明导电电极技术在建筑节能玻璃、柔性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中心与赣州数产集团联合攻关人工智能与材料交叉融合技术,为地方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他还积极履行科普责任,依托“格致讲堂”开展太阳能电池制作、X射线成像演示等互动实验,惠及师生2000余人次,点燃青年学子的科学梦想。

育才树人:打造“光电子创新实验班”,厚植青春力量

“科研报国,薪火相传。”高进伟创新构建“本科生-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开设《柔性电子学》《光电半导体器件》等特色课程,设立“光电子创新实验班”,推行“项目制”教学。他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课题和“挑战杯”竞赛,指导学生获校级奖项3项,培养硕士生8人。他注重引育并举,2024年引进海内外博士3名,团队全职科研人员达7人;通过“导师制”帮扶和国际联合培养,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心成为青年人才成长的沃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三尺讲台到产业一线,高进伟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他常说:“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追求学术高度,更要心怀‘国之大者’。”高进伟教授正带领团队锚定“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目标,为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他的故事,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更是红土地上科技报国的璀璨缩影!


上一篇:【智·能者说】NO.2张福民:匠心育桃李 薪火传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