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民,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石人。自 2011 年踏入教师岗位以来,张老师在教育和科研的道路上已走过十余载。曾荣获省高校科技成果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多项获奖、还荣获赣南师范大学年度优秀班主任以及所带班级荣获校级年度先进班集体和五四红旗团支部。在科研与育人的路上,张老师一直铭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竞赛赋能:实战平台锤炼能力
竞赛是一面照见学生成长的镜子,初入教坛,张老师便紧抓以赛育人这个法宝,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对于研究生肖玉微同学,张老师十分重视对她竞赛能力的挖掘。在得知肖玉微主动报名“华为杯”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张老师打心底替她高兴。在漫长的备赛过程中,张老师鼓励她主动钻研前沿知识、整合跨学科内容,在限时高压下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成果展示。在梳理理论框架时,着重引导她“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理论模型”。精心的赛前指导、积极的赛中支持和持续的赛后复盘,让肖玉微同学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团队协作及抗压能力得到全方位淬炼。最终,成功斩获国家三等奖。
肖玉微同学的竞赛故事,只是张老师众多以赛促学成功案例的其中之一。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通过竞赛崭露头角、收获荣誉、自信成长。这些热烈的成长故事,是张老师以赛育人理念结出的硕果,更让他在育人之路上步履坚定。
跨越十年:陪伴成长见证逐梦
陪伴是一盏照见学生成长的明灯,深耕教坛,张老师一直践行陪伴育人初心,为学生的一路成长保驾护航,指点迷津。记得15级数本2班范丽娜同学,张老师作为班主任,从迎新那天起,便对她印象深刻。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三下学期,面临考研还是就业的难题,于是她主动找到张老师聊天。张老师坚持“适合”比“跟风”更重要,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引导她深入剖析自身,精准定位,避免仅为逃避就业或追求光环而选择。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考研。
在备考过程中,张老师给她系统讲解不同层次、类型(学硕/专硕)升学路径的特点、要求、前景差异。并鼓励她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经验,协助联系导师、撰写推荐信,提供备考策略与心理调适建议。后来,她也是不负众望,成功考入了湖南师范大学。
2018年9月,张老师踏上了读博的征程,遗憾地错过了这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原以为他与学生们的交集会就此减少,没想到第二年9月,张老师再次收到范丽娜同学的消息。此后,在选研究方向、是否读博等问题持续为她答疑解惑。
十年时间,张老师始终将范丽娜的成长放在心上,为她指明前路;而她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些年,她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等顶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且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2025年7月,范丽娜已圆满博士毕业并入职江西财经大学。这些丰硕的成果也让张老师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成就与自豪。
伴随范丽娜同学的成长轨迹,正是张老师始终践行 “全周期育人” 理念的一个缩影,而在更多学生的成长路上,这份陪伴与指引时刻在发生。
科研反哺:前沿理论融入课堂
从本科课堂到科研实验室,从竞赛指导到人生抉择,张老师用十余年的光阴诠释了 “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情感育人” 的三重维度。形成了 “科研反哺教学、竞赛赋能成长、全程陪伴育人” 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的扎实推进,离不开他在教研工作方面的持续深耕与成果积累。
目前,张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或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应用数学建模》等SCI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2024年,张老师作为核心成员积极参与到我校和江西师大的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当中,均已成功立项。他指导本科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荣获省一等奖多项以及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老师说道:“当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对人生航向不再迷茫,我的育人使命便有了具象的答案。”。未来,他将继续以科研为帆、竞赛为桨、陪伴为锚,助力更多学子从 “知识继承者” 成长为 “创新开拓者”。教育是一场漫长而美好的修行,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匠心,方能静待花开。